文:(法)朱勒(Jul) 夏爾•佩潘(Charles Pepin)編繪
您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:自憐、自怨自艾……您想要馬上消失,再也不願做這個讓您愈來愈痛苦的「我」了。如果我,一個個體,正在經受苦難,想不再受苦,是不是只要不再做個體就可以了呢?
個體是一顆不可分離、不可分割的內核:基督教所許諾的是個體之永生,而佛教為求實現永恆所提倡擺脫的也正是個體。重得大自在,四大皆空,順應諸行之「無常」,這便是佛陀所承諾的通過轉世和重生達成的覺悟——不過不是「自我」的重生,反而是以「無我」為目標的重生,以消除一切自我為目標的重生。
每每我們想讓自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,從而不必再承受失敗所帶來的痛苦時,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點出世傾向。當柏拉圖大膽地讓蘇格拉底在其筆下說出「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」的時候,他也是有點佛家傾向的。柏拉圖信佛,這讓您感到很驚訝嗎?可是一個人讓身體「學習死亡」,只做一個專注於不朽思想的純粹靈魂,這難道不是有點兒涅槃的意思嗎?
啊對了,柏拉圖和佛陀差不多是同一時代的人物……當然,柏拉圖的不朽思想之光輝是閃耀在一個穩定且必不可少的天國之上——我們遠離「無常」的萬物。
不過您也知道,在這兩位的學說中,「此時此刻」無關緊要,身體是我們必須學會掙脫的牢籠。很多年後,佛洛伊德會用「死亡本能」的概念來命名我們生命中這個不想繼續存活、想要消滅自我的一面。或許,柏拉圖的「學習死亡」和佛教對涅槃的追求只不過是同一種「死亡本能」的兩種表達方式?或許,真正的分界線並非存在於東方和西方之間,而是存在於死的智慧和生的哲學之間?
佛陀
Buddha
印度智者(公元前7世紀中期-約公元前470年),佛教創始人,曾名釋迦牟尼(「釋迦族的智者」)或悉達多,後成為佛陀(「覺悟者」):為對抗疾苦和涅槃重生提出了一條新路徑的人。
——————
上文節選並改編自《智者星球》
責編:Zero Cheung
August 05, 2020 at 01:08PM
https://ift.tt/31jx7Vb
【智者星球】死的智慧和生的哲學 - 橙新聞
https://ift.tt/3egJir6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