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Monday, August 31, 2020

「瘋狂的石頭」是怎樣被打回原型的?6年上漲1萬倍轉眼跌下神壇 - 臺灣新浪網

dalamlima.blogspot.com

  文|風馬牛 (微信公眾號:馮侖風馬牛)

  01

  一場改名換姓的炒作遊戲

  1981 年,20 歲的香港男子劉福榮考進 TVB ,因為名字總被人嫌棄『太老土』、『沒紅命』,他錯失了許多機會。經高人點撥后,劉福榮果斷改名,從此演藝生涯一路暢通。如今,人們都叫他劉德華。

  不僅是對人,名字對石頭命運的影響也至關重要。

  2000 年,一個廣西玉工在雲南龍陵偶然發現一種觀賞性奇石,色澤艷麗,有田黃石的色彩、接近翡翠的硬度和各種奇特的紋路,玉工大喜,找來當地人詢問,才知道這種石頭叫『黃蠟石』,在小黑山一帶到處都是,大家撿都不稀罕撿。玉工花幾百塊買了一卡車,運到廣東,才發現在賞石文化盛行的潮汕地區,黃蠟石早就有人經營了,但就是賣不上價格。

  一個廣東黃蠟石玩家的收藏,大約 200 噸

  圖源:河源廣播

  4 年後,工匠從黃蠟石中取出一隻『玉鐲』,色澤、水頭、透明度都很好,有企業聽說之後,帶著策劃團隊趕來,以『黃色』、『出自龍陵縣』為特徵,為這些品質接近玉石級的黃蠟石取了個名字——黃龍玉。

  有時候,改名就是改命。黃龍玉這個名字無意間迎合了人們對帝王、玉石的崇尚心理,再加上公關公司的推波助瀾,『新型玉』的名頭就這麼打了出去,沒人注意到最初那句『接近玉石級』,在沒有任何官方認證文件背書的情況下,僅憑一個名字,黃龍玉就成了當時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收藏品。

  乾隆田黃三聯璽,火的時候,黃龍玉比田黃貴多了

  圖源:故宮博物院

  也是在 2004 年,一個門外漢『撿漏』的故事又為黃龍玉市場添了一把火。

  這年 6 月,一個建材商人在龍陵縣石場,看到工人正在切割黃龍玉原石,他盯著看了一會兒,隱約從切下來的石片上看到一個人形,他覺得有點兒意思,花 2000 塊買下這塊石頭,帶回家請人打磨拋光,發現竟然是一個齊天大聖的造型。

  商人把這塊石頭叫做『鬥戰勝佛』,平時存在保險柜里,偶爾有展覽才帶出去。幾次露面之後,這尊『鬥戰勝佛』的身價已經跳到了 1000 萬元。

  價值 1000 萬的黃龍玉擺件

  圖源:昆明日報

  除了這樣的『大漏』,他還撿了不少『小漏』。比如他有一塊花 4800 元買下的原石,放在手裡捂了幾年,到 2009 年,有人願意出 174 萬元買。每每說到自己的撿漏奇遇,他總是捂著胸口感嘆,『鬼使神差啊!』

  黃龍玉市場剛剛爆發的幾年,類似的奇遇數不勝數。在無數聞風而動的投機者和白日夢想家眼裡,黃龍玉價比黃金,是機會、財富和即將實現的夢想,唯獨不是一種值得探究、琢磨的文化意象。

  02

  搭一座『空中樓閣』

  玉為什麼值錢?

  幾千年前,孔子也被問過這樣的問題。擅長經商的子貢問他,玉為什麼比美石貴,因為玉比美石稀少嗎?孔子可不在乎什麼稀缺性,他認為『君子比德與玉』,因為玉特殊的質地,可以引申出仁、知、禮、樂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等寓意,君子佩玉是為了時刻警醒自己,所以『君子無故,玉不去身』,貴的不是玉,而是君子和君子的品性。

  長期以來,士大夫階層對玉,或者說儒家文化的追捧,使得玉成為一種名貴的寶石。也就是說,讓玉和美石的真正區別開的,在於其背後幾千年的文化積淀,但更多的人和子貢一樣,看到的不是玉背後的文化價值,而是表面上的『稀缺性』。

  玉組佩,君子佩玉,行走時玉件相觸而有聲

  圖源:故宮博物院

  2004 年後,黃龍玉市場大熱,原本黃蠟石在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也有出產,但因為改名的原因,市場公認雲南龍陵小黑山一帶的黃龍玉品質最佳,於是當地礦脈被瘋狂挖采。有資料顯示,當時每天非法開採的人員多達 5000 人,龍陵縣黃龍玉交易市場一天的交易額不低於百萬元。

  經過大量開採,黃龍玉的礦脈遭到破壞,市場上一下子多出許多原石。緊盯黃龍玉的遊資可不願放過這一機會,他們派人駐紮在交易市場,不斷買入新鮮的原石,製造市場火熱的景象。

  2006 年 7 月,為了保護當地自然環境,小黑山礦山被封,黃龍玉被當地政府界定為『國家稀缺資源』。黃龍玉是『石』還是『玉』還沒有個結論,這一紙公文率先給它戴上了一頂『稀缺』的帽子。

  買原石最常用的評估方法

  圖源:昆明日報

  黃龍玉價格坐火箭的時代來了。

  對比和田玉、翡翠等傳統意義上的『玉』,黃龍玉價格較低,市場上又興起一股『黃龍玉最終將追平和田玉』的論調,許多人瘋狂買入,期待著自己能賺取黃龍玉升值的這一段價值差。

  就在這熱火朝天的買入潮中,黃龍玉價格節節攀升,遊資們踩著節奏,逐步拋出囤積的黃龍玉,套現離場。

  2009 年,黃龍玉市場堪稱瘋狂。前一年,全球深陷金融危機,即便如此,黃龍玉市場仍然能不時賣出上千萬一件的擺件,原石價格高達上萬元一斤,已經能和上好翡翠原石價格相提並論,市場上各種『黃龍玉質量可能比和田玉、翡翠更好』的說法傳得風生水起。儘管一些懂行的玩家對此不屑一顧,但更多跟風的投資者深信不疑,『炒黃金不如炒石頭』成為他們的共識。

  幾年前,黃龍玉還只是幾塊錢一斤的黃蠟石,改名之後搖身一變,就成了幾萬元一斤的黃龍玉。這番經歷在投資者看來,是難得的奇遇,但在家家戶戶都擺著一堆黃蠟石,有的甚至拿來墊桌腳、壘灶台的當地人看來,這就是『一群傻子賣,一群傻子買,還有一群傻子在等待』的笑話。

  03

  眼看他 樓塌了

  有一則民間故事,講的是一位妻子要藉助登天梯,和天上的丈夫團聚。丈夫囑咐她,上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回頭看,否則就會遭遇不幸。妻子往上走到一半,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,發現下面的梯子都消失了,她大驚失色,掉了下去。

  2011 年 2 月 1 日,《珠寶玉石名稱》國家標準(GB/T16652-2010)正式發佈實施,黃龍玉被收入天然玉石名稱中,拿到國家頒布的『身份證』,正式成為一種玉石。然而這一切來得都太晚了,黃龍玉市場價格早已斷崖下跌。

  2009 年的火熱瘋狂過後,大量遊資撤離,懂行的玩家根本不承認黃龍玉是一種有收藏意義的玉,投資人們手中砸重金購入黃龍玉不是為了賞玩,而是為了高價拋出,但炒作、接盤的人都沒了,正如那架走到一半底部消失的梯子,黃龍玉從玉石界冉冉升起的新星,重新成為一種只有少數人認可的『地方玉』。

  龍陵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也不再門庭若市

  圖源:龍陵新聞

  黃龍玉的傳奇可以戛然而止,但已經被開發出來的黃龍玉還需要一個流通途徑。失去投資者追捧后,這些中低端的玉只能流入另一個流量更大,也更加混亂的市場——旅遊業。

  一直以來,雲南都是國內熱門旅遊地,一大堆旅行社和景點都靠購物回扣養活。因為雲南和緬甸接壤,大量翡翠通過瑞麗、芒市、騰衝流入國內,『賭石』、買玉是很多遊客的必備行程,黃龍玉變身『特產』,成了這些景點商店的特色。

  和翡翠一樣,黃龍玉的品質也參差不齊,普通人根本無法分辨、評判這些黃龍玉的品質高低,而 2004-2009 年一閃而過的黃龍玉投機熱,也不足以讓大家對這種新型玉有什麼認知。

  於是大量黃龍玉被加工成粗糙的掛件,彌勒佛、觀音、貔貅是最受歡迎的形象,這些掛件配上一張真假難辨的『證書』,就能從 2、3 位數的成本,賣出 5 位數的『成本價』。當遊客們費盡口舌講下一兩百塊的零頭,導購往往還會故作神秘地說,『別告訴其他人啊,我們這裏不允許講價的。』等遊客們回家再問問懂行的人,殘酷的真相連帶著雲南旅遊的名聲,被一齊剝落。

  麗江雪山小鎮的廁所宣傳圖

  圖源:微博用戶@我們仨仨

 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黃龍玉被《珠寶玉石名稱》正名之後,依然得不到業內認可的原因。

  懂的人愛它,是因為它綜合了田黃石、翡翠和奇石的特點,但對於堅守硬玉、軟玉標準的人來說,黃龍玉只是石英石而已,它不符合『溫潤含蓄、表裡如一、聲音舒揚、縝密堅韌、裂不傷人』這類傳統的『玉之五德』,所以黃龍玉再美、再貴,也只是美石,而非美玉。

  『黃金有價玉無價』,對於類似黃龍玉這樣商業化先行、文化積淀不足的玉來說,『無價』就意味著巨大的價格操縱空間。從2000年被廣西玉工發現,到2009年達到頂峰,再到如今淪為『特產』,黃龍玉造就了許多『暴富』傳說,卻始終沒能為自己掙回一個被業內認可的名聲。

  回顧短短幾年的黃龍玉爆紅歷程,總有人感嘆『瘋狂的石頭』,但瘋狂的哪裡是石頭,分明是整個渴望投機的市場環境。至於那些因名字、產地紅極一時的石頭,在老玩家眼裡,『假的就是假的,炒得再火,也成不了真的。』

  資料來源:

  [1]劉歡:玉石價格從瘋狂到低迷 業內:玉礦不會很快枯竭,文匯報

  [2]胡遠航:雕玉,雕文化——玉雕大師王朝陽的翡翠人生,中國新聞網

  [3]肖妤倩:黃龍玉價格漲了一萬倍,投資者報

  [4]錢振峰:黃龍玉是只燙山芋,新民周刊

  [5]劉學、錢建平、陳姍姍:一種新玉種——黃龍玉,礦產與地質

  [6]崔艷華:先秦玉器與玉文化,中國地質大學碩士論文

  圖片來自網路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September 01, 2020 at 07:00AM
https://ift.tt/2EJ6DVR

「瘋狂的石頭」是怎樣被打回原型的?6年上漲1萬倍轉眼跌下神壇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3egJir6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